广汉机务首次举行维修生产系统资源整合和优化研讨会
本网讯任小明摄影/报道:6月15日,“广汉分院机务维修生产系统资源整合和优化研讨会”召开。分院副院长张道新、学校机务处副处长阎成鸿、安全训练监察部、总务部及机务科以上干部参加了研讨会。
“瓶颈”——系统“梗阻”
一个经局方批准的合格的维修单位,必须建立“工程技术、质量控制、生产计划和人员培训”四大系统。而生产计划系统常常被业内称为“指挥中心”“维修中枢”,可见生产系统在飞机维修运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。
由于历史和各方面的原因,生产系统在人力资源配置、组织机构完善、维修运行管理、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,与其它三大系统相比发展不平衡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维修系统的顺畅运行。特别是近年来,随着分院机队规模和训练量的快速增长,飞机维修工作量成直线攀升的同时,也突显了维修生产系统在整个运行保障中的局限性。
研讨会上,罗雄儒副主任利用全新的适航管理理念,对机务维修生产管理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。经过长期的调研、评估、分析和总结,罗副主任指出了当前制约生产系统建设和发展的三大“瓶颈”难题,一是初、中教机航线和定检维修地点较远,直接影响了一、二队工作效率的发挥,不利于有限人力资源的最大发挥,飞机长期在复杂道面上长距离滑行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;二是航材库和修理所远离三个中队,致使航材和修理资源对维修生产活动支援的时效性大大降低,打断了维修工作的连续性;三是作为每天组织生产的“神经中枢”系统的可控的软硬件资源分散,控制环节多,大大降低了生产控制效率。同时,高教机出机和维修计划也还未纳入生产部门统一调配,不利于高教机的综合管理。
“处方”——“排列组合”
面对制约发展的三大“瓶颈”难题,如何有效的去破解和创新,罗副主任提出了三条总体思路和设想,一是以下半年竣工的初中教机新机库交付使用为契机,优化机场维修厂房设施布局,突出“两个集中”,即,初中教机的定检和航线维修厂房和运行机坪集中,高教机的维修厂房和运行机坪集中,提高维修中队的运行效率;二是突出生产保障资源的“快捷配送”,在三个维修队现场建立航材和修理资源现场快速配送点,提高器材和修理资源的保障效率;三是整合生产保障资源,突出生产系统在计划和调控中的中心地位。将长期独立管理的修理所从行政上划归生产科,扩大生产科的可控资源,同时通过改进生产管理方式和手段等,进一步加强生产系统控制功能的发挥。针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,罗副主任做作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。
与会人员围绕改革思路和设想开展了热烈的讨论,大家畅所欲言,献计献策,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、建议和对策,与会人员对《方案》的实施充满了信心。罗副主任表示,将组织工程技术、质量控制和生产计划等部门的人员,对研讨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评估,进一步充实、丰富和完善《广汉分院机务维修生产系统资源整合和优化实施方案》的内涵。
阎成鸿副处长对分院机务生产系统的改革表示非常赞赏和支持。他说,你们的方案非常好,立足现状、着眼未来,思路清晰、定位准确,符合维修生产管理的客观规律,方案既涉及生产组织架构的调整、资源的整合,又涉及系统的优化完善,可极大提高维修生产效率,更是有利于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效能的最大发挥,“亮点”颇多。他认为,改革实施方案抓住了关键和要害问题,全面反映了机务维修生产系统建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,动了脑筋,准备充分,符合航空规章对生产系统的要求,你们美好的设想与机务处的想法完全合拍,完全可行,走在了学校维修生产系统改革的前列。他希望,通过改革创新,积累经验,完善机制,充分发挥生产系统的最大效能,为大幅提升飞机维修质量和管理效能发挥积极的作用。
分院副院长张道新,对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肯定,他说,今天既是一次研讨会,更是一次统一思想认识和实施前的动员会。他希望工程部要对此次研讨会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,进一步深化生产系统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的力度,稳步推进,不断完善,为建设“质量、安全、平安、人文、和谐”分院作出积极贡献。

分院张道新副院长出席研讨会并讲话

学校机务处阎成鸿副处长对研讨会给予充分肯定

会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