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教—六:我的“启蒙老师”
作者:晓明      阅读量:
【 发布日期:2008-11-17 】

——从初教—六看学校30年的变化和发展

七六年,郭东亮师傅从河南商丘入伍,来到空军第十四航空学校(飞院前身),在校部经过半年的集训和专业理论学习后,下团来到川中腹地的遂宁机场第二训练团机务大队二中队,从事初教—六飞机的电器维护工作。说起30年来学校的巨大变化和发展,本不善言辞的郭师傅也滔滔不绝,感慨万千。

七八年底,维护了三年的初教—六飞机,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民航飞行员发展的需要,由空军统一调配给全国各地的航空俱乐部,和郭师傅“朝夕相伴”三年多的那架初教—六飞机,也调机到了湖南衡阳机场。“在和初教—六‘相处’三年多的时间里,学到了很多维修的基本技能,可以说它是我机务生涯当之无愧的‘启蒙老师’。”

七九年到八九年,运—五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种双座训练飞机,22架运—五陆续飞抵二分校。“那个时候,飞机都是露天停放,缺乏维修保障设备和机库,维修工作基本上是在外场作业。‘夏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水,冬天一头霜’,真实反映了当年机务工作环境的艰苦和恶劣”。说起那时的艰辛和不易,郭师傅依然记忆犹新。分校维护运—五飞机的10年里,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的机务专业技术骨干人才。

九0年,6架夏延飞机落户广汉分院,学校为夏延飞机修建了六座专用的维修机库,添置了大量先进的维修保障和检测设备,大部分维修工作转移到机库内作业,机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九三年,分院又接收了三架运七—100型飞机。从单发活塞式飞机到双发涡轮螺旋桨飞机,飞机的维修方式也在变化,借鉴德国“汉莎”航空学校先进的维修经验,分院对旧的维修方式进行了改革,很快满足了维修工作的需要。

二十一世纪初,分院又引进了西门诺尔、塞斯纳奖状、172R三种机型,机队规模创下了历史新纪录。学校、分院又先后投入巨资,修建了功能齐全的西门诺尔、172R机库,机务办公大楼、航材大楼、停车场,配置了电脑、多功能培训教室、移动空调等办公和维修设备。充实了一大批高学历的航空专业人才,维修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,为顺利实现机务安全维修54周年,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物资保障。

三十年,郭师傅亲眼目睹了当年机务工作的艰苦岁月,见证了学校机务维修改革和发展的辉煌历程。“相信学校的明天和未来一定会更加的美好,”郭师傅动情的说。

准备滑出的初教——六机群

上一篇:党日活动聚人心 立足岗位献青春

下一篇:献给我们的青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