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夏延中心,请开叉车到8号机位,把香港飞行服务队的喷药设备,送到夏延机库”。“充电站,请送3瓶氮气到19号机位。”一位个子1米70,手持对讲机的人,在繁忙的直升机保证现场,沉着冷静,有条不紊的指挥着,疲惫的脸上露出的是坚定的目光。他就是机务工程部主任,抗震救灾机务保障组副组长——张道新。
5.12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的那一惊心动魄的瞬间,张道新正在夏延定检机库,检查奖状B-3644号飞机的起落架。他突然感觉到机库的地面在剧烈的晃动,四周的玻璃哗啦啦的直响,机库顶上的灰膏直往下掉,一时间机库里尘土弥漫。张道新立刻意思到地震了,他大喊一声:“地震了,赶快撤离!”他迅速组织人员安全撤出了机库。主震过后,在余震不断发生的危险情况下,他再次组织人员进入机库,将顶在千斤顶上作业的飞机安全放置到地面,同时把飞机撤离到安全地带。
灾情就是命令。地震发生后,各单位的人员、飞机、厂房、设备怎么样?成了他心中最牵挂的事情,他立刻与各单位联系,由于通讯网络中断,电话根本打不通,他又立即安排几名同志分头跑步到各单位,了解震后的受灾情况,及时汇总上报分院。他与部里的几位领导,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,分别到各中心组织人员,及时将5种机型38架飞机,从机库疏散到安全的区域,并用预制板和麻绳将一架架飞机固定牢靠。当晚,在参加了部里召开的紧急会议后,他又和总支姜功书记一道,赶到各单位察看飞机的停放固定是否可靠安全,人员24小时值班的落实情况,详细了解职工家庭的受灾情况,与各单位的领导一起,做好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,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才回到家里。
“困难在多,任务在艰巨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想方设法保证直升机救灾任务顺利完成。”这是张道新在直升机保证动员会上的开场白。机务部成立了张道新任组长的保障小组,他对各单位分管的指挥区域进行了分工,亲自带着各单位的负责人到每一个机位,每一个保障点,明确了责任,对各类保障设备、车辆进行了通电和试车检查。
5月15日,民航调集的27架各型直升机先后飞抵广汉机场,在漫长的直升机保障线上,大家时常都能见到他奔波忙碌的身影。由于直升机起降频繁,各型直升机的定检一架接着一架,电源车、氮气车、牵引车、电瓶、蒸馏水,使用消耗率极高。他积极想办法,一方面四处求援,另一方面自己动手解决,保证了定检工作的急需。一次,中信海直“超美洲豹B-7960”号直升机,主桨防扭臂轴承间隙过大需要更换,由于没有专用拔具,一时心急如焚。张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,立即安排修理所人员赶到现场,经过分析研究决定自己制作。他和修理人员冒着发动机的余热,爬到发动机的顶部进行测量绘图。由于机务部没有机加设备,他又及时与学校修理厂取得联系,得到修理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,及时排除了故障。中信海直的负责人,专门找到他一再表示感谢。“不用谢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,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-----支援抗震救灾。”
作为机务部的主任,工作可谓千头万绪。但他都能根据分院的总体安排,善于把握中心工作,找准各个阶段重点工作的突破口,保证各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。为了保证抗震救灾和飞行训练两不误,他对中心、科室人员进行了统一调配,把夏延中心分管的指挥和牵引工作,分别交给小双发和质控科,夏延中心集中全力和技术骨干参加定检。确保了塞斯纳奖状B-3644、B-3645飞机1200小时和夏延B-3622飞机A检工作的完成,为夏延、奖状震后首飞,提供了优质的训练用机。
“道新自发生地震以来,一直坚守在直升机保障第一线和飞机定检现场,工作任劳任怨,恪尽职守,冲锋在前,为全体机务人员,树立了新时期一名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和学习的榜样。”分院卢鹤生副院长动情的说。

布置工作

提供氮气

商量工作